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利用下水道管渠空间处理城市污水的探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论文联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1/20 12:06:21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应模式而不是1级反应模式,随着反应的进行,有机物浓度降解到一定程度,下水道内发生的生化反应越来越向一级反应模式靠近,根据米门方程可知,下水道处理污水的限制性因素不是污水中的有机物浓度,而是下水道内的生物量。

  陈辅利等人曾采用在排水明渠内放置特制载体的形式增加沟渠中的微生物量以加快明渠污水反应速度的方式进行了试验,并分别在实验室和某天然河渠内对沟渠处理污水的工艺、效率、抗冲刷能力等进行了试验,该试验结果表明在1.5h内COD去除效率可以达到80%以上。

  黄方等人则通过在管道前端设置高负荷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方式进行了管式活性污泥法的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只要使管道内保持一定的微生物浓度及溶解氧,城市污水可在管道内能够得到较好的净化。

  王西聘则利用固定化细胞技术进行了下水管网系统净化污水的模拟试验,通过比较 研究 了厌氧、好氧、厌氧-缺氧-好氧以及缺氧-好氧4种工艺净化生活污水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管网系统中设置固定化细胞,施以适当的人工曝气,保证污水在管道内一定的停留时间的工况条件下,可使污水中的COD去除率大于60%,出水COD和SS均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二级标准。

  三、结论

  目前 ,我国中小城镇的污水排放量约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随着“十一五”国家政策向中小城镇和 农村 地区的倾斜,未来我国中小城镇建设将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 发展 ,生活污水和 工业 废水的排放量也会以数倍、甚至十几倍的速度增长,这势必加剧我国水环境的恶化程度。中小城镇和大城市在水系上是相通的,中小城镇的污水治理工作做不好,大城市污水处理即使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水环境的质量也不会有明显的改善。因此,要改善我国水环境污染和恶化的状况,保护我国紧缺的水资源,除了要刻不容缓地对大城市的污水进行处理外,中小城镇污水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中小城镇和大城市 经济 发展水平、排水体制、基础资料、融资渠道等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不可能也不应该把大城市的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装备等搬用到中小城镇中去。

  例如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一区域人口达到2.1亿,中小城镇分布面相当广,污水排放零散,不利于污水的集中处理,且目前对这些污水进行处理所需的技术和资金都比较缺乏,如果能够开发出简易、高效、低能耗的污水处理工艺,就能够利用较少的投资削减大量的污染负荷,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有效地控制水环境污染。

  由于城市污水管道的管径大,管道长,污水在其中有相当长的滞留时间,如果能够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增加管道内的微生物量和溶解氧的浓度,利用下水道空间处理污水是完全可行的。

  与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相比,利用下水道处理污水的经济性是显著的,它不占地、不需建污水厂或只需建小规模污水处理厂,其投入主要在下水道微生物的维持及某些管段的强化通风上,其经济性也是比较显著的。

  该技术具有简易高效、投资省、能耗低及管理方便等优点,对目前尚未建污水厂的中小城镇,可以在有限的资金投入情况下改善水环境污染状况, 并且有利于减小今后新建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对于那些已建有污水处理厂的城镇,则可用以缓解污水厂超负荷运转的压力。该工艺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水处理新技术,无论是在经济效益还是环境效益上均有较大的优势。

  参考 文献

  [1] M.A.Warith,K.Kennedy and R.REitsma, Use of sanitary sewers as wastewater pre-treatment systems Waste Management 1998 18

  [2] J.Vollertsen,T.Hvitved-Jacobsen,Z.Ujang and S.Abdul-Talib,Integrated design of sewers and waste -water treatment. 2002 Wat.Sci&Tech. Vol.46,№。9

  [3]Cao,Y.S.and Alaerts,G.J. Aerobic biodegradation and microbial population in a channel with suspended and attached biomass.Wat.Sci&Tech.,1995,Vol.31,No.7

  [4] Raunkjaer K, Hvitved-Jacobsen T, Nielsen PH. Transform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