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工程施工如何充分发挥监理的协
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
城市开放空间的连续性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企业管理 >> 市场与业务 >> 正文
地震灾损恢复重建可靠性与经济性
作者:佚名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2-5-7 12:40:13
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这三个层次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五个方面。

  2.2 推广刚柔相济的隔震减震技术

  相对于目前世界普遍采用的硬抗式的建筑抗震设计,以柔克刚的动态平衡原理是一项逆向思维,其基本原理是将地震冲击破坏力的传递路线切断。具体做法是通过在建筑物下方加装橡胶垫,一层橡胶加一层钢板,再加一层橡胶,再加钢板,如此所设置的隔离层,把建筑物与地面隔开,当地震发生时,让建筑物在橡胶垫上滑动而减少震动,以柔克刚,既能隔震,又不影响承载力。加了隔震层后,建筑物类似于在水上漂的船,来自下面的震动不会使它倒塌。这种隔震技术经过20年至30年的理论、实验、使用和经受地震的考验,现在已比较成熟。该技术曾经在北京、新疆、甘肃等地的300多栋建筑物中推广应用。甘肃陇南武都三栋六层民用住宅使用了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一代隔震技术,在此次大地震中完好无损,连一条裂缝都没有,房中人无强烈震感。推广隔震减震技术成本并不高,据有关机构测算,只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每平方米追加200—300元。

  2.3 注重细部构造

  对不同结构构件抗震设防要求与主要构造措施见表2。

  3、拓宽渠道多方筹措资金,创新重建模式

  3.1 拓展筹资渠道,合理调度资金

  一是多方筹措资金。据测算,恢复重建资金总需求经测算约为1万亿元。其中30%由中央财政建立中央地震灾损恢复重建基金,此外,还需多渠道筹措,主要通过地方政府投入、“一省帮一重灾县”对口支援、社会募集、国内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国外优惠紧急贷款、城乡居民自有和自筹资金、企业自有和自筹资金、创新融资等。二是探索创新融资。拓宽住房融资渠道,发展住房融资担保业务,开展住房融资租赁业务试点,解决城乡居民住房融资困难。探索开展基础设施项目等资产证券化试点,募集社会资金,探索设立支持恢复重建的公益性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三是合理配置资金。财政性资金、对口支援资金、社会募集资金、资本市场融资资金、国外优惠紧急贷款资金等,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合理配置。如对社会募集资金在坚持尊重捐赠者意愿的前提下,优先用于农村居民住房、学校、医院、文化、社会福利、农村道路和桥梁以及精神家园等的恢复重建。

  3.2 执行灾损恢复重建财政、税费及金融政策

  贯彻执行国发(2008)31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损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用足用活财政政策、税费政策及金融政策。一是在财政政策方面,用好中央财政所建立的地震灾损恢复重建基金以及灾区省级财政比照建立地震灾损恢复重建基金;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原专项建设规划和专项资金安排进行整合;将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提供的灾损恢复重建优惠紧急贷款资金与中央恢复重建基金配合使用。二是在税费政策方面,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如扩大规划区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落实灾区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进口税收等优惠政策;对灾区城镇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给予税收优惠。对农民重建住房,在规定标准内免征耕地占用税。三是在金融政策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对灾区受损严重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兼并重组,支持适当减免金融机构交易费用,对城镇住房建设给予贷款优惠,鼓励发放农民自建住房贷款,拓宽农村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对支持恢复重建的各类保险给予费率优惠。

  4、结语

  地震灾损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采用适用有效的技术方案和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外,还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审视灾损恢复重建问题,例如,恢复重建中如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如何根据资源特征与地质地貌特点发展特色产业,如何保证工期进度与工程质量等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以使灾损恢复重建工作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灾损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结合。

上一页  [1] [2]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